当前位置:书趣阁>历史军事>满唐华彩> 第452章 长安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2章 长安乱(1 / 2)

第452章长安乱

天光大亮,边令诚犹在睡梦中,却被人喊醒过来。

他此前在河东监军,随李光弼支援常山之后,押解了袁履谦、颜季明回长安。

倒没想到,自从他离开之后,李光弼又立下了诸多战功,略有些可惜。但无妨,他回长安办的是谋逆的大案。

近来他正在追查薛白的身世,以杨光翙为帮手,仔细查访了李瑛的太子妃薛氏的娘家。

昨夜,二人审问人犯一直到三更天,遂在私牢旁的宅院睡下。

“边将军,夜里长安出大事了。”

“什么?”边令诚迷迷糊糊醒来。

杨光翙一个时辰内已听到了各种说辞,有说兴庆宫发生了政变,有说大明宫中发生了刺杀,有说叛军夺下潼关了,有说圣人已逃出了长安,如此种种,反而使他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具体发生了什么。

边令诚惊道:“如此大事?怎夜里不报与我知?!”

“不错,我已让金吾卫全力封锁。”

站在李琮身后的是袁履谦、颜季明等人。

边令诚一跺脚,急道:“我去追圣人。”

“唉。”

“别急。”袁思艺一把拉住他,骂道:“我还在呢!”

当然还未走远,夜里才得到的消息,天亮才出的城门,又能走多远。

“我岂能不知?”李琮反问道。

勤政楼前,能看到许多官员站着交头接耳,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

“可那些官员为何能及时赶到兴庆宫?”

边令诚大惊,遥想在河北所见到的诸郡归附,李光弼屡败叛军的情形,不明白两地叛军的战力为何差距这般大。

此前局势最坏的时候都没有想过,开元天子某一天会与晋怀帝相提并论,这是何等荒谬?得昏聩到何等地步才能让晋时那沧海奔流的惨状在大唐盛世重演?

可眼下若稍有不慎,局面就是有可能万劫不复。

出了门,今日的长安却有些异样。长街上有金吾卫正在捕人,同时喝骂不已。

“哥舒翰一战葬送二十万大军,误国啊。”

勤政楼上,李琮正站在阑干处看着袁思艺、边令城。

“这想必是太子蓄谋?”

颜季明依旧怕他不知,强调道:“永嘉南渡,五胡乱华”

“殿下。”颜季明开口道,“最好还是留住圣人,贼兵未至而天子弃城,影响的远不止是长安的防御,而是整个社稷!”

边令诚只好回过身来,跟着袁思艺继续走。奇怪的是,袁思艺竟是开始把发生的一切都交待给了他。

“圣人果真是?”

“圣人确是往川蜀募兵去了,太子则自请留守长安,圣人答应了,旨意确实是有的”

边令诚低头不语,随着袁思艺往勤政楼走去,到了无人处,方小声道:“袁将军,你瞒得过旁人,瞒不过我。好歹我也是侍候了圣人十余年的老人了。”

“圣人确实是逃了,天明时出的城。我遣人去追上了他,与他谈了些条件。”

李琮接下来说的就全都是冰冷的条件了。

“到底出了何事?”边令诚问道,可没人回答。

“胡说!”

“圣人犹在北内,凡敢造谣者,一律拿下!”

他左顾右盼,终于见到了袁思艺,于是连忙上前,问道:“袁将军!我听闻圣人西幸,可是真的?”

他遂还是继续往兴庆宫,到了宫门前,却发现禁卫少了许多,而且执防的将领也换了人。倒也没有不让他入宫,却是将他引往了勤政楼。

“圣人带走了北衙六军,岂能留得住。”

边令诚一听,转身就想往太极宫赶去,转念一想却觉得不对,心想圣人从不住太极宫,而且又怎会把自己的行踪报给寻常小民知晓?

“殿下既劝不动,何不留住圣人?”

“潼关失守,可是真的?”

袁思艺转头就怒叱了一声,道:“圣人就在北内,刚下旨安抚百姓,你岂敢听信谣言,动摇人心?!”

“全城宵禁,我等都是天明方听说的。”

“我知道。”李琮叹道,“奈何圣人心意已决,无论如何也不愿回来。”

边令诚待不住了,匆匆披了衣袍便往外赶。

颜季明与袁履谦对视一眼,皆感恐怖。末了,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

袁履谦、颜季明听得明白这些话是何意。

袁思艺脸上终于是浮出了苦色来,也不说圣人逃了,开口道:“圣人还未走远。”

“圣人要西幸川蜀,却不是说走就能走的,他如今已过渭水,可缺了马匹,下旨调走禁苑的所有骏马;下召封我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西京留守,全权负责长安防御;同时,留下袁思艺掌宫闱管钥、以张垍为京兆尹、任颍王李璬为剑南节度使、任忠王李亨为朔方节度使”

“消息万不可传出去。”袁履谦道:“否则长安人心惶惶,必然要守不住。”

贼寇当前,圣人与太子还是互相作了妥协,只是这妥协之中又有太多的忌惮。

且还有深深的隐患,假设,太子在长安抵御住了叛军,以圣人今时的威望扫地,到时太子有可能迎回圣人吗?或者说,圣人认为太子能守住长安吗?

冷风吹来,颜季明感到身上冷汗直冒,再加上多日以来的牢狱之灾,他体力不支,脚一软,险些要栽下去。

李琮却是用双手扶住他,道:“危急存亡之秋,唯盼袁卿、颜卿,不吝才智,助我守住长安啊!”

颜季明稳住心神,站直了,道:“我有信心。”

“有信心?”李琮道,“好教你知晓,长安几乎已无可战之兵啊。”

“薛白既已收复洛阳、活捉贼首,必速至长安勤王,我等守城以待便是!”

“圣人接连下了好几道圣旨,天下兵马很快便会来勤王。”

袁思艺说着,停下脚步,抬眼往勤政楼上一瞥,压低了声音,道:“勤王,勤的是哪个王?你可知晓?”

边令诚不愧是久侍圣人,眼珠一转,很快明白过来,小声问道:“庆王?”

“是啊。”

袁思艺收回目光,道:“若非庆王突然宫变,圣人也不至于离开长安。”

边令诚于是明白了如今这一对天家父子隔着渭水正在进行的是怎样的过招。

两人进入了勤政楼的偏殿,袁思艺走到案边,从诸多圣旨中找出一份,提笔,写了寥寥几个字。

边令诚心想,还是得尽快赶上圣人,随驾去川蜀,就像是晋室南渡,留在北边的肯定更危险些。

正恍惚着,突然又听到了袁思艺扯着嗓子说了一句。

“边令诚接旨。”

“奴婢在,奴婢领旨。”

“右监门将军边令诚植性谦和、执心恭懿、弥彰勤励,迁知内侍省事,加骠骑将军,掌宫闱管钥”

边令诚只惊喜了片刻就已察觉到了不对,再听到“掌宫闱管钥”几字,顿时脸色煞白。

袁思艺却已把圣旨往他手中一递,道:“去办吧。”

“奴婢领旨。”

这是边令诚过去最羡慕的差事,如今却觉得烫手得很。

他先是去了内侍省,安抚了那些猜测纷纷的宦官们,并宣布了任职。

过程中,他能够感觉到太子一党正在努力隐瞒圣人逃跑一事,稳住长安局面。

忙了小半天,很明显地能感受到,宫城内外,人心安定了许多。太子摆出监国的架势,至少是维持住了秩序的稳定。

然而,当边令诚再去找袁思艺,却是始终没找到。直到听闻一個消息。

“袁将军已经押着内帑的财宝出城去了!”

“什么?!”

大殿内无人,李琮特意把旁人都驱了出去,独自站在御榻前,伸出手摸了摸那鎏金扶手。

忽然,有人入内。他迅速回过身,发现进来的是边令诚。

彼此立场其实是对立的。李琮是由薛白辅佐方得以入主东宫,边令诚却一直在迫害薛白,因此,李琮立即警惕起来。

“殿下。”

边令诚却显得非常恭谨,小心翼翼地禀报道:“奴婢来是想说,袁思艺逃了,且还带了内帑的许多宝物。”

“你怎不逃?”李琮问道。

“奴婢被抛下了。”边令诚略作犹豫,答道:“他们想要留下奴婢监视殿下,可奴婢认为,殿下才是大唐社稷的柱石。”

李琮瞬间明白了边令城的心意,却不作表态。因为担心接纳了这样一个品性恶劣的宦官,会引起他的支持者们不满。

“奴婢欲助殿下守住长安、守住大唐,此心亦诚,天地可鉴啊!”

“你迫害薛白,还敢信口开河?!”

“没有,奴婢只是奉命行事啊。”边令诚磕着头道:“奴婢深知殿下欲守住长安,必得薛白支援奴婢近来还查到了他的身世。”

李琮正要将他踢开,闻言愣了愣。

许多事,他其实也是听说过的。只是心里不信,而且以他的处境也顾不上那些。

“你是说,他真的是?”

“确是废太子瑛的儿子。”边令诚当即应道。

他近来确实在查薛白是不是李瑛之子,但根本没有查到任何证据。之所以与李琮如此说,自然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边令诚没有文才武略,只是一个侍候人的奴婢,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了。

李琮有四个儿子,都是过继的李瑛的血脉。那么,若是薛白也是李瑛之子,李琮往后便愿意传位给薛白吗?绝不可能。

所谓生养之情,生也好、养也罢,无非是父子关系的建立与心理认同,简单地说就是“感情”二字。即便是李琮的四个儿子之中,李俨、李伸因收养之初年纪略大了一点点,受到的关爱就是没有李俅、李俻多。

李琮作为庆王时就一心想把嗣庆王之位传给李俅。因为于他而言,李俅就是他最喜欢的亲生儿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书趣阁